一、年輕人購屋心態轉變
1. 及時行樂風氣強化:
在高房價與低薪資結構下,年輕族群對「成為屋主」的期待值逐漸下降。過去「成家立業必買房」是社會共識,如今卻被「及時行樂」的價值觀取代。許多年輕人寧願將可支配所得花在旅遊、消費、社交與體驗型支出上,而非長期背負龐大房貸。這並非單純的消極逃避,而是對「難以負擔」現實的理性回應。他們認知到,即使辛苦工作多年,房價漲幅仍可能遠超過薪資成長,導致購屋夢遙不可及。
2. 存錢購屋意願降低:
傳統上,父母一代普遍相信「努力存十年頭期款,就能買下小宅」。然而,當代年輕人普遍面對租金與生活成本壓力,加上房價所得比居高不下,這個模式已不再可行。租屋市場多元化與彈性化,使得「長期租屋」成為許多人接受的選項。另一方面,政府政策在貸款成數、利率上的管制,也進一步提高了購屋門檻,讓更多人乾脆放棄購屋計畫。
3. 高所得族群成為主力:
值得注意的是,並非所有年輕人都退出市場。醫師、科技業工程師、金融業專業人士等中高收入族群,依舊將購屋視為剛性需求。購屋市場逐漸「菁英化」,剩下能負擔高房價的族群進場,而一般受薪階級的購屋意願與能力卻快速萎縮。這種現象不僅加劇社會階層分化,也讓房市結構更加失衡。
二、購屋市場結構變化
1. 購屋總數下降:
年輕人購屋意願下滑,使市場新進買盤萎縮。首購與小宅型產品去化壓力增加,開發商若仍以高總價產品為主,勢必面臨銷售困境。這意味著未來交易量可能持續走低。
2. 需求分化:
市場逐漸出現鮮明對比:高收入群體仍支撐蛋黃區以及品牌建商的產品,但蛋白與蛋殼區的產品則愈加難以去化。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,導致都會核心區價格僵固,而周邊區域可能陷入價格鬆動。
3. 投資買盤退場:
在高利率與政策調控環境下,投機性買盤大幅減少。市場逐步回歸「剛性需求」與少數高所得買家的支撐。結果是「交易量低迷、價格高檔僵持」的格局。這種僵局若持續,將削弱市場活絡性,進一步影響相關產業鏈。
三、胡偉良觀點:都市更新與政策工具將決定台灣房市的未來
房市的不確定性顯著升高。年輕人普遍轉向「及時行樂」,導致購屋市場快速萎縮,僅存的高所得族群暫時支撐剛需。然而,一旦川普關稅政策持續施壓,必然衝擊科技產業的薪資與信心,削弱菁英買盤。最終,市場恐面臨「價高量縮」的僵局,甚至進一步出現價格鬆動的風險。
未來房市能否轉危為安,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透過都市更新與政策工具,有效補足供給、改善市場結構,並化解需求斷層。唯有如此,台灣房市才能在國際變局與世代轉型的夾擊下,找到新的平衡點。
資料來源: 胡偉良
房地產
shutterstock、胡偉良提供
影片來源: 胡偉良
房地產
shutterstock、胡偉良提供
圖片來源: 胡偉良
房地產
shutterstock、胡偉良提供